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作者施惟理(Willy C. Shih)在〈新時代的產業政策已經來臨(The New Era of Industrial Policy Is Here)〉一文中(2023年)指出,世界各國政府越來越積極介入半導體、能源等關鍵產業的發展,以確保國家競爭力。
事實上,當川普關稅大刀揮向各國時,不僅是半導體、能源,醫藥、汽車...幾乎 無一產業不受影響。
就此,對企業領導人而言,這意味著除了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更必須學會站在國家政策高度,面對一個不斷變化的政策環境,在政府治理的關愛眼神更多投注於企業時,所使用的政策工具:補貼與管制,企業如何在兩者之間,尋找新的機會與空間。
記者/田文堯 攝影/鄭文生
台灣醫藥界長期重醫輕藥,相關政策亦嚴重傾斜;直至新冠疫情以來,台灣缺藥問題浮上檯面,輸液嚴重短缺,更突顯國內藥品短缺的管理問題;再加上地緣政治風險持續升高;接著,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五月間祭出「最惠國價格」(Most Favored Nation, MFN)行政命令,再再加劇缺藥危機;至此,「藥」早已成為國安層級的滾燙議題。
健保執行滿三十年前夕,健保署對台灣藥業發展釋出善意,調整「全民健康保險藥品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及「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算是破冰之舉;在第十一屆第二、三會期期間,立委陳昭姿委員舉辦兩次公聽會,邀請醫藥界代表,會中,為台灣自主供藥匯聚共識,關鍵突破在於:經濟部代表出席並闡述支持國藥的重要立場。
日前,社福衛環委員會召委蘇清泉也針對「台灣靱性醫藥整備計畫」召開公聽會,建立跨部會共識,在公部門的與會代表除衛福部外,另包括經濟部、國發會、財政部、內政部,尤令人關注的是:國防部亦在其中,各界以具體行動證明:「藥品自主供應」確已成為全球政策主旋律。
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二、三會期期間,國藥國用站上政策制高點。委員在委員會內的質詢論述,健保局長石崇良、食藥署長姜至剛的政策回應,匯聚清晰、少有雜質的巨大聲量。期間,更有委員提案插曲,廖偉翔、陳菁徽、盧縣一、蘇清泉臨時提案強化藥品供應鏈安全,國藥國用;林月琴、劉建國、王正旭的提案,更納入國產製藥產業公協會建議將全國社區藥局、藥廠及醫材廠併為衛福部醫療靱性計畫參與對象之邀請。
顯然,在各方意見紛陳的社會氛圍中,強化藥品自主供應已在兩院拿下不可輕忽的話語權。
在由社福衛環召委主辦的醫療靱性公聽會上,台灣用藥自主,強勢取得行政、立法兩院及民間共識。
記者/蔡美傳 攝影/鄭約翰
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三會期,因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缺藥陰影仍揮之不去、川普醫藥新政引起藥界震盪,使得藥物供應躍為重中之重的國安議題。
會期間,社福衛環委員大動作拉升國藥國用的重要性,更強調藥物供給順暢,才得以確保國人不必再擔心隨時可能發生的缺藥問題;4月16日,社福衛環委員臨時提案通過,將全國社區藥局與藥廠醫材廠併為衛福部國家醫療靱性計畫參與對象。
當政府關愛的眼神臨到,民間業者奮力接棒演出。7月18日由社團法人中華生技醫療行業協會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共同主辦,整合13個製藥、醫藥物流、社區藥區等相關公協會,藉由「2025藥局供應論壇」,發起「藥局產銷聯合倡議」,積極回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政策目標,以及在高齡化社會下,快速壯大的自我照護產業國際發展趨勢。
受邀致詞的社團法人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葉明功、台灣藥品行銷暨管理協會理事長張博勝、臺灣製藥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榮男、中華民國西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林青吉等,來自製藥藥局關連產業,均高度支持藥業整合。
在醫療靱性、國藥國用、供藥自主等大政策方針下,本土藥廠,國內藥局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在「2025藥局供應論壇」中,大樹、美康、好藥坊、台安等連鎖藥房均獲邀參與論壇,探討深化製藥與藥局如何緊密連結,加強服務消費者。
而事實上,藥商與藥局已被政府納入國家醫療靱性的一環,在藥物分配上扮演要角色。
社團法人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出面發起藥局產銷聯合倡議
立法院第十一屆第三會期, 對台灣藥業而言,無疑是個超級會期。
在這個會期,社福衛環委員會委員卯勁提案,而提案內容對製藥產業而言,至關重大,幾乎重塑產業生態,對相關業者而言,更是重大激勵。
首先,由劉建國、林月琴及王正旭等委員所提,基於美國政府對我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恐造成國際藥品價格上漲,衝擊供應鏈,應將社區藥局、藥廠及醫材廠併入國家醫療靱計畫參與對象。
再者,由蘇清泉、呂玉玲、張啟楷及鄭天財等委員所提, 根據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社會及國土安全靱性特別條例草案,政府將撥補健保基金,而撥補的經費中,應取至少四分之一用於增進我國藥品供應靱性。
兩大提案,對藥業發展確實至關重要。日前,民間公協會團體已在藥品供應靱性上,已積極提出倡議。
同時,因自主供藥及國藥國用視被視為國安安議題,在公私協作的架構下,已間公協會團體已擺出陣式,跟進政府脈動。
立院超級提案,大舉提振藥業士氣。
記者/蔡美傳 攝影/南宮彥
面對川普將半導體、藥品列為下一波對等關稅執行範疇,立法院社福衛環委員會排定如何確保藥品、醫材穩定供應列為委員會主題。值此非常時期,衛福部部長邱泰源、食藥署長姜至剛及健保署長石崇良承諾將從藥品自主、健保藥價改革到原料藥國安調查等面向著力,全方位提升台灣的醫藥產業韌性。
從蘇清泉、盧縣一、廖偉翔、楊曜到王正旭,幾乎各黨派委員均提及國內藥品自主供應的急迫性,特別是我國的原料藥以中、印進口為主,實有必要快速增加其他國家貨源,以確保供應無虞;同時,積極強化全球市場行銷力。
多位委員也關注中國藥品來源與美中貿易對峙對台影響,並建議台灣應趁勢成為「亞洲生技製藥基地」。健保署與食藥署回應指出,將善用此次變局推動產業轉型,包括:對國內製藥廠給予價格保護,避免低價競爭迫使退出;鼓勵兩年內引進落地生產的新藥享有首發價;逐步簡化對美國FDA與歐盟EMA核准藥品的審查流程,加速上市。
食藥署長姜至剛進一步說明,在國內,保健食品製藥是在PIC/S GMP同一產線生產,在此關稅衝擊下,希望藉此推動學名藥朝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
姜至剛指出,我們透過政策引導藥界鏈結國際,現已有國內廠商成功地與東南亞市場接軌,甚至與歐盟EMA的「關鍵用藥清單」對接。
姜至剛同時表示,食藥署已與多個公協會密切溝通,協助藥廠從認證到出口,全面升級產線。姜至剛強調,藥品韌性已是國安議題,台灣須加速強化國內製造,並走向世界。
有關輸液事件對國人造成的陰影,姜至剛認為,它屬於特殊個案,針對生產調配與市場供需進行修正,現已回歸「企業自主供銷」模式,以避免過度行政介入干擾市場;他也強調,目前藥品與醫材已達供需平衡,並未見囤貨、搶購等異常現象,民眾無需恐慌。
對於鼓勵國內製造,健保署長石崇良補充表示,藥價改革中已納入實質誘因,包括使用台灣原料藥可享藥價加成10%,首發新藥或兩年內在台製造者享價格優惠,國產學名藥得比照原廠藥定價;短期內也對家數過少的藥品凍結藥價下修,以穩定供應。
立委廖偉翔則追問政府多次延遲公告藥價改革政策,質疑改革是否跳票?並要求在4月27日「健康台灣全國論壇」前公告;對此,邱泰源部長回應,已進入核定階段,強調會如期完成。
廖偉翔也呼籲台灣應效法美國,啟動原料藥國安調查,避免對中國與印度的過度依賴。他指出,2022年中國原料藥出口對台超過30億元,為日本的三倍以上,顯示供應集中特定國家,。
他進一步建議,應提升本土生產誘因,並非僅靠「口頭鼓勵」。在此,石崇良強調,只要產地是台灣的原料藥, 我們藥價加10%。
從立委們及官員們的詢答間可得,醫療議題已含更高層次的戰略思維;而在全球局勢不確定性快速升高下,「說到做到」不只是對健保改革的要求,更是台灣在非常時期確保醫藥系統穩定運作的基石。
醫師總統的重大政見如何落實? 醫界高度關注
癌症新藥開發將開創精準醫療全新模式。只是,大家更關心的是:錢從哪裡來?從健保基金?是否將惡化健保財務?或產生資源排擠效應,影響其他健保支出?由特別預算編列?朝野如何建立共識?
民眾黨立委黃國昌質詢,投入國家重要產業發展,需要優質廠商加入,非僅靠政商關係。
520上午,僅交通委員會開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