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台灣製藥業者積極走向國際市場,以併購(M&A)作為成長捷徑。從美時收購美國 Alvogen US,到保瑞入主 Upsher-Smith,美國市場佈局的速度前所未有。M&A 的確是「產業升級」的一帖良方——但若使用過量或方式錯誤,也可能造成反效果。
根據 McKinsey《生命科學產業併購報告》(2025)指出,全球生命科學領域 的M&A 活動可望回升,主要驅動力來自「能力補強」與「市場在地化」。對台灣而言,M&A正對症下藥:面對美國《232條款》關稅與供應鏈重整壓力,透過收購海外生產與銷售平台,確實有助於因應市場挑戰。
然而,政策與監理風險持續加劇。美國與歐洲的反壟斷審查已從「市場集中度」轉向「創新潛在威脅」。根據 Norton Rose Fulbright 法律觀察報告(2024),生命科學領域已成反壟斷監管的高風險區。台灣企業若進行跨境併購,必須事先模擬「監管劇本」,預測審查時間、補救措施與合規風險,避免因程序延誤而影響交易節奏。
除了監管,整合管理(Post-Merger Integration, PMI)更是重中之重。主管機關與產業公協會,應推動「國際整合能力」人才培訓,建立跨文化管理知識體系。
政策上,台灣政府可以扮演三個角色:
M&A 能讓企業壯大,但前提是:應落實併購需為創新服務。唯有將併購策略與產業政策結合, M&A 才能成為產業升級的推進器,而非一日股市行情泡沫。
全國各大媒體高度關注台積電技術外洩案。而國安法的防護力道夠嗎?回到3月的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現場,委員已關注此事。